近日,有旅客在云南弥勒站候车厅发现一充电插座设置在3米高处,且贴有“手机免费充电”的标识,但遗憾的是旅客根本够不着。如此“便民服务”引起广泛质疑。
3米高的“便民”插座,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电视剧《人民的名义》中的“丁义珍式窗口”。一个是令人弯腰低头十分不爽的窗口,一个则是让人攀爬跳跃也徒呼奈何的插座,这种物理空间与使用需求的割裂,本质上暴露了公共设施从规划到运维的多重症结。
3米高插座的荒诞性,本质上是公共服务“重存在轻功能”的形式主义作祟。公共场所配备充电插座,原本是用来解群众的燃眉之急,但把它设在绝大多数人都“可望而不可即”的地方,无疑让“便民”成了摆设,反映出决策者将配备便民设施等同于“完成行政任务”的思维定式。这种现象在多地屡见不鲜,如无障碍通道被石墩阻挡、急救设备锁在玻璃柜中等,皆是“有设施无服务”的典型表现。真正的便民服务,就应当知人之所需,精准“投喂”,在空间可达性、信息明确性、使用便利性间建立有机连接。
值得欣慰的是,弥勒站在舆论监督下及时整改,这种知错能改的态度为公共服务纠偏提供了可能。但不论是弥勒站还是其他公共场所,都理应建立长效机制,在设施规划阶段就引入用户体验测试,运维过程中构建“监测—反馈—优化”的动态模型。只有当每个充电插座的高度都经得起人体工学考量,每处标识系统都承载着服务诚意,才能真正实现“便民设施”向“民心工程”的跨越。